房产交易

岳阳市历史建筑档案系列宣传——乾明古寺

编稿时间: 2024-11-20 03:41 来源:岳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乾明古寺,位于洞庭南路金家岭,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2011年被岳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历史建筑,同时也被湖南省宗教局授予"湖南省重点宗教场所"。


  一、建筑历史

  古寺建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至少帝光熹元年。当时,人们对佛教认识肤浅,只是当作神仙方术家宣传的一种道术来信奉,加之寺内有"禹王古柏"参天,故膜拜者甚众,名"永庆寺"。

  魏晋时期,随着中国佛教的空前发展,"永庆寺"亦不断扩大,遂成规模。至西晋武帝咸宁三年(公元277年),"永庆寺"由当时住持慧觉禅师以佛教"乾元永盛"之意将其更名为"乾元寺"。

  自唐以来,巴陵乾明古寺与长沙开福寺、麓山寺、南岳南台寺、祝圣寺、上封寺被称为“潇湘六刹”闻名遐迩于中华大地。由此,才有其寺及巴陵名重之说。


  五代时期,禅僧灏鉴(巴陵人氏,参云门文偃宗祖得悟嗣其法,)为云门宗传人,持云门宗"三语"("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而广弘禅法。世称"巴陵灏鉴"、"鉴多口"。后居巴陵,将"广福禅院"更名为"新开寺"(雪窦语录谓:"新开者,乾明祖师也")。灏鉴禅师将此辟为云门宗湘北道场,"三转语下,开悟学者,声价自兹,以名重已"。由是,巴陵城亦随着灏鉴禅师和"新开寺"而名振天下。其寺"基宅为之其广延袤数百弓"(古时一弓合现在1.6m,如果百弓全长宽为160m,寺院占地面积大约25600㎡)。当时,寺内已有比丘尼(尼姑)所居之下院(即现在的上、下观音阁)、有竹林(即现在的竹阴街),水田三百余亩(1亩约为666.67㎡,300余亩相当于20万㎡),收课租三百余硕(即每年能够收取相当于三百余硕粮食的租金收入),永为常供佛斋僧(即持续不断地的供养修行的僧人,最多的时候有一千多名僧人)。由于寺院雄踞天岳岭上,香火十分旺盛,香客逐增,故围绕寺院周围也逐成市衢,"是以前坊(作坊)、后衢(街道)、右痒(学堂)、左市(商贾云集之地)者皆有之"。

  明初之际,乾明寺一直维持原状,并在寺内设"僧纲司"(即巴陵县境内佛教事务管理机关)。

  清乾隆时,其"仍依明时旧制",将"僧纲司"仍设寺内。据传,乾隆皇帝下江南至巴陵时,曾微服亲临乾明古寺与当时方丈彻夜谈禅,"至鸡鸣而兴致依然矣"。但清后期,随着全国佛教的衰落,乾明古寺香火也逐渐落没。


  民国初年至解放前,乾明寺亦随着全国佛教逐渐式微,原有的辉煌不再有,许多宅基地及田地逐渐被官府及当地民众所占有。

  解放初期,寺庙成为了当时巴陵县城关镇派出所驻地,后虽从此迁出,但寺庙已荒废一片,断垣残壁,寺庙已无僧人。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党对宗教政策的落实,岳阳市委、市政府对恢复这座古寺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在当时民宅、商店、厂房林立的情况下,各级领导通过多方努力仍将原有寺庙中一块荒芜之地划拨给了寺庙。虽然其占地不到原有的三千分之一,但千年古寺终有了栖生之地。


  二、建筑特色

  现存的寺院由1994年修建,二层砖混结构,外墙为明黄色,饰琉璃圆形祥云神龙吐水砖雕于外墙两侧。内部设有大雄宝殿、天王殿、弥勒殿、客堂、藏经阁、斋堂和寮房,肖五十应真(罗汉)于其上。


  三、重大事件

  三朝皇帝亲书御匾

  唐显庆三年高宗皇帝颁诏书将巴陵"乾元寺"敕更名为"广福禅院",并赐以"广福禅院"御书匾牌。

  宋太平兴国四年太宗皇帝颁诏,将"新开寺"更名为"乾明寺",并亲笔御书"乾明寺"金匾齐楣,并赐"金全藏"及"旃檀像(用檀香雕刻的佛像)一躯"。

  元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惠宗皇帝依据元世祖皇帝"圣旨",又为乾明寺特颁诏书,以兹奖励。


  四、佛教传承

  乾明古寺住持乃虚云老和尚第二代传戒弟子即云门宗法嗣佛缘老禅师之受戒传牒弟子释明扬也。明扬师父以和谐为本弘扬佛法,广纳天下之僧才,融儒释道如一体,立志再创乾明古刹昔日之辉煌。

  乾明古寺参观无需门票。

(一楼客堂陈设)


(二楼陈设左)


(二楼陈设右)


(十八罗汉一)


(十八罗汉二)


(二楼阳台)


(寺院外墙的镂空龙形琉璃砖)


编辑:李勇燕(作者引用部分网络文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