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动态

烈日炙烤下的“钢铁人”

编稿时间: 2018-08-23 10:44 来源:长江信息报
 

 
 
 
 

岳阳这几天比较凉爽,但各项目工地依旧如同一个个大型的桑拿房,热浪滚滚,炙烤着城市建设者。他们头顶烈日,冒着酷暑,在工地上挥汗奋战,在“烤验”中推进工程。昨日下午,记者来到岳阳城市道路建设项目——奇康路北港河大桥建设工地,现场记录一线建设者们在炎炎烈日下忙碌的工作场景。

钢筋工王练强:

钢筋笼子里的“编织者”

下午3点,记者一踏进奇康路北港河大桥建设工地,一股热浪扑面袭来,周围遍布的钢筋被烈日烤得炙烫。工地上,钢筋切割机、滚丝机轰轰作响,工人们头戴安全帽,正在炎炎烈日下挥汗如雨。他们有的在焊接,有的在拖车,还有的在装吊、加工钢筋,整个一派繁忙的景象。

在工地负责人的带领下,记者穿过到处堆满钢筋的路面,走进用钢筋编制成的“蛛网”,一名瘦小、黝黑的钢筋工出现在眼前。50岁的王练强穿着长衣长裤,套着白色粗线手套,戴着红色安全帽,豆大的汗珠从额头顺着下巴掉进脖子里,黝黑的脸颊上也沾满了零零散散的黑色粉尘,与汗水溶在一起,显得有些狼狈。

“绑扎钢筋、搭架支模就是我每天的工作。”王练强边说边弓着腰,将手中的铁丝从两根钢筋的交接处穿过去,勾过来,再迅速用铁丝旋成一个结,就这样仅用了5秒左右的时间便完成了一个结点的“编织”工作。完成了手头的工作后,王练强从钢筋堆里爬下来,坐在桥面上歇息。当他摘下手套准备喝水时,记者看到了一双骨节突出、磨出了许多老茧的大手。

面对记者的采访,朴实的王练强显得有些羞涩。他告诉记者,在他的家乡平江县南江镇马安村有一群从事钢筋加工、制作、绑扎作业的人,他18岁时想学一门谋生的手艺,于是跟着那些钢筋工跑,不知不觉,这一干就是30多年。每天在十几米高的搭建桥拱的钢筋笼子里来回穿梭,到处都是绑扎钢筋的扎丝和焊结口,王练强的手上、脚上被划伤过无数次。除此之外,为了把钢筋进行布置和固定,王练强每天开工都处于“蹲、躬、爬”的状态,腰肌劳损也成了困扰他多年的老毛病。

“离家这么久了,我很想念平江的家人,希望他们不要牵挂我,等奇康路北港河大桥施工完成后,我就回家看他们。”面对又苦又累的工作,钢铁般的汉子从来都是流汗不流泪,而一聊起家人,王练强眼中忍不住泛起泪光。

电焊工廖建平:

2000℃下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圆钢、螺纹钢……这些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钢筋,在年近半百的电焊工廖建平手下,完美地衔接在一起。烈日炙烤下,横七竖八交织着的钢筋散发着阵阵热浪,可廖建平每天都要攀爬至十几米高的桥拱上,用电焊工具与这些滚烫的钢筋“擦出火花”。

为了防止电焊热熔的焊渣伤人,电焊工人们可谓全副武装,绝缘手套、安全帽、保护面具、长袖长裤一样都不少,高温天气里,这套装备成了他们最不想要的必需品。廖建平和其他几名电焊工人每天要将重达40多吨的钢筋焊接成牢固的钢结构骨架,一天下来要用掉800多根电焊条。

“天气太热了,干这么一会活衣服就全湿透了。”廖建平边擦去眼角的汗边说道,电焊条融化时的温度能达到2000℃,热量向周围辐射,导致周围的温度也迅速升高。

在这个坡度有70度的主拱圈钢筋骨架上,稍不小心就可能踩空造成安全事故,所以在进行电焊操作时不仅要忍受高温,还需要分心去注意脚下。廖建平在高空进行电焊操作时,需要与另一名工友默契配合,工友在一旁用钢筋将焊接点牢牢地卡死,他再将接口焊接。

廖建平老家在汨罗市罗江村,为了给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多增加一点收入,他38岁时又开始学习电焊技术,一晃至今已经10多年了。因为工作关系,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地,他很难有空闲时间回家看望父母妻小,从过年到现在只在上个月母亲生日的时候回过家一趟,对此廖建平深感内疚和自责。

忙完手头的工作,廖建平终于可以小憩一下了,从钢架上爬下来,在附近的地上拿起一大杯水仰起脖子便“咕咚咕咚”喝了起来,一杯水几口便喝完了。他告诉记者,一上午这样的水杯他能喝

6杯。为了给工友们防暑降温,工地项目部不仅备有防暑降温的药物,中药凉茶等也是不间断供用。另外施工现场还有可供临时休憩的工棚,工友们累了、渴了就去休息一下。

稍作歇息后,廖建平又拿上电焊工具忙活起来。远远望过去,桥拱纵横交错的钢筋如五线谱,而廖建平和工友们犹如散落在谱上的音符,正在谱写一首劳动者之歌。

工地医生李德:

高温天气下日行三万步

当工人在工地上忙忙碌碌、干劲火热时,总能看到一个人背着大箱子,不停地穿梭在工友间,忙得不可开交,他不是工地上的工友,而是工地随行医生李德。

高温酷暑天,是建筑工人中暑、意外伤害高发期,工地建设属于高劳动强度室外作业,更是加剧了中暑风险。但在奇康路北港河大桥工地,每天有400多名工人同时作业,入夏至今,还没有出现过一起工人因中暑、意外伤害入院治疗的情况,保障了施工进度如期完成,这其中,工地医生李德发挥的作用可不小。

下午4点多,在烈日的暴晒下,钢筋温度早已达到了60℃。一些工友陆续完成手上的工作后,准备喝口凉茶歇息。而工友们休息的时间是李德最忙碌的时候。一方面要替工友做常规检查,提前预防,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李德心里还惦记着几名身体出现小问题的工友,其中徐师傅因为上工时不小心踩到钉子需要换药,李德趁着空隙为他仔细地在伤口上涂抹消毒药水并进行包扎。

“有些工友因为健康防护意识比较差,你要是不和他们仔细交代,身体就容易因为疏忽出问题”。李德告诉记者,从清晨开工到傍晚下工,他要利用工友们吃饭休息的时间为他们处理健康问题,等到问题全部处理完毕,他才能吃上一口已经冷了的饭菜。

除了工友们下工集中吃饭休息的时间为他们把脉问诊,更多的时候,李德需要不停地在施工现场上下穿梭,为400多位工友送去健康和清凉,“有时候下来的话,有些工友怕耽误时间,所以他们不愿意下来,我就只好自己上去。”工地不同于一般的地方,钢筋水泥的世界让这里热浪滚滚,而且通往桥梁主拱圈的临时踏步,坡度达到了60度,在这里做医生,不仅需要良好的专业知识,也需要过人的体力。在李德日行三万步的不懈努力下,奇康路北港河大桥工地还没有出现过一起工人因中暑、意外伤害入院治疗的情况。

“我希望能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在工地上辛苦工作的工友们带来健康,让他们安安心心工作,我就觉得很知足了。”工地医生李德用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颗医者仁心。(文/本报记者 陈垦 图/李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