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3-11-23
当前位置: 首页 > 住建文化 > 员工投稿

他们用汗水 “筑”就城市之美

来源:岳阳晚报 发布时间:2021-08-02 09:31

随着大暑节气的到来,岳阳开启“烧烤模式”。闷热的空气好似“蒸桑拿”,热浪狂袭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这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也是露天环境下工作的建筑工人一年中面临最艰难的一场“烤”验。

作为城市开发建设的第一梯队,建筑工人将施工场地机械的轰隆声当作伴奏,斗酷暑、战高温,用黝黑粗糙的双手和汗水,不断构筑起城市建设的新高度。今天,我们将目光投向他们,一同走进他们的工作环境。

佘上书:与钢筋打交道的“手艺人”

测量、划线、切割、拼装……蹲在东风湖金茂项目15层高空,57岁的铝模安装工佘上书拿着工具,聚精会神地干着工地上少有的精细活,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进脖子里。

“铝模架安装工艺的专业性比较强,不是每个建筑工人都可以干得来的。这需要专业的知识和认真细致的思考,才能将每一块模板按平整顺序拼装成功。”谈起自己的工作,佘上书言语中带着些许骄傲。

早上6点开工,佘上书就带着自己的水壶来到工地,随着城市温度的不断升高,工地里混凝土、钢筋反射出来的热量,也让施工现场的温度迅速攀升至50℃左右。在工地上工作的10多年里,夏季战高温对于他来说早已成习惯,但面对近日岳阳一路高升的气温,仍让他有些难熬。

“工作了这么多年,苦累都习惯了,但最难熬的还是夏天。实在是太热了,每天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佘上书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为了及时补充水分,他每天都要喝7、8瓶水。好在现在的工地都比较人性化,如果实在太累,他也会适当休息一下。

为了不耽误进度,和记者聊上几句后,佘上书猛喝了一口水后又投身于工作中。

袁秋平:用滚烫钢管搭脚手架是绝活

在三峡二期雨污综合治理工程——吕仙亭至鱼巷子积水点雨水排水泵站现场,机器声轰鸣,运料车来回穿梭。记者来到雨水收集池边,看到建筑工人袁秋平正在地下10余米深的池内忙活着。他半弯下腰,双手抬起钢管,送至肩部,一个发力,便稳稳地将钢管扛了起来。短短半天工作时间,他已经扛了百来根钢管,他的工作并不是单纯的扛钢管,用钢管搭建脚手架才是他的绝活。

被太阳炙烤过的钢管实在是热得发烫,记者试着用手触摸,没等细细感受就已经条件反射般地弹开,而袁秋平工作时仅仅带着一双手套隔热。他一手拿着扳手,一手拧着螺丝,一边用眼睛瞅瞅钢管是否立直了,一边用脚踹踹是否拧紧了。钢管固定后将作为浇筑混凝土的基础框架,他必须一丝不苟,确保安装精准。

“工地干活没有不辛苦的,但是家里有孩子,有老婆,开支比较大,不管是苦事还是累事,只要能赚钱,我都可以干。”袁秋平和记者聊天的时候,手中的活没有丝毫停歇。

工作一段时间后,他脸上的汗珠顺着皱纹往下滴落。为了补充水分,他不时拿起身边的大水壶,大口地喝起来。常年的室外劳动让他的皮肤晒得黝黑,加上长期和钢筋、水泥“打交道”,他的手上也满是厚厚的老茧。袁秋平说,能在汗流浃背的苦累中坚持下来,只是因为他习惯了这份工作,也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姚茂仙:

钢筋水泥间

巾帼不让须眉

为了谋生,工地上的女人也不输于男人。在东风湖金茂项目施工现场,来自贵州省天柱县的女钢筋工姚茂仙,身穿长衣长裤,爬进了一个钢筋林立的架子里,快速将手中的铁丝放在两根钢筋的交接处,然后用随身的小勾子一穿、一勾、一旋,只用两三秒就完成了一个点的绑扎。

今年40多岁的姚茂仙在建筑工地干活已有10余年,刚来工地时,连钳子都握不紧,她开始反复学习绑扎手法,双手经常被扎破。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如今她每天要给1000多根钢筋进行绑扎,一根钢筋要紧固3次,平均一天要重复绑扎动作3000多次。

在建筑工地上工作,仿佛置身于一个“蒸笼”,火辣辣的太阳直射在人的身上,像一把利剑刺得皮肤隐隐作痛。站了不到10分钟,记者便满头大汗,有些受不了了。可身高1.6米的姚茂仙不仅要经受高温,还要长时间窝在不足1.2米的钢筋笼里,豆大的汗珠像断线的珍珠从她的脸上一滴一滴往下掉。

“我没读什么书,只有工地上做工不需要学历,只要我能吃苦,多劳多得,还是能赚到钱的。”姚茂仙说,这么多年来,她走南闯北,在各个工地上承担起高强度的劳动,每天面朝钢筋背朝天的挥洒汗水,但只要一想到家人生活条件能得到改善,她就充满干劲。

柳海青:

年过六旬依然坚守工地

7月25日下午,烈日炎炎,西环线道路项目现场热火朝天。建筑工人正在滚烫的钢筋水泥间忙得不可开交,脸颊被晒得黝黑发亮,全身的衣服被汗水浸透。在这样一群人中,身材干瘦、皮肤黝黑的柳海青显得十分特别,因为他是这个工地上唯一一名年过六旬的建筑工人。

在施工现场,柳海青正拿着水管,沿着道路给人行道铺设了水稳层的路面进行湿水养护。这是他近来每天必做的工作之一,尽管不需要扛钢筋、烧电焊,但他在高达45℃的地面温度下,持续作业5个小时,也并未一件易事。

“热是热了点,但还吃得消。”柳海青笑着告诉记者,今年4月,他来到西环线道路项目工地,每天早上6点上班,中午11点休息,下午工作时间是2点至5点30分,每天工作8个半小时,收入还不错。由于最近赶工期,经常晚上要加班,所以即便家里住在离工地不远的岳阳楼区枫树岭社区,但他为了节省休息时间,经常留宿在工地。

当记者问其为何这个年纪还坚守一线时,柳海青沉思了片刻。“家里3个孩子都成家了,我不想成为他们的负担,在干得动的时候就多干一点吧。”他说,工地领导都挺照顾他,基本上给他安排的都是打扫、清沟、填管子、湿水养护等不需要强大体力支撑的工作,但即便是这样,在这酷暑时节,长时间户外工作也非常辛苦。有时候累了,他就在工地阴凉处休息一下喝点水,或是吃一些工地准备的西瓜和藿香正气水,慢慢缓过来后就又开始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