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管理 >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岳阳市历史建筑档案系列宣传——观音井

来源:岳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发布时间:2024-12-12 10:06

  观音井位于观音阁邓家湾巷内,岳阳古城著名的古井之一,保存相对完好。井水冬温夏凉,以前一直为附近居民提供生活用水,现仍能发挥作用。2011年被岳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了第一批历史建筑。


  一、历史沿革

  岳阳观音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据《巴陵县志》记载:“圆通寺在县东,晋建。明楚昭王重修,寺内有罗汉井。”因圆通寺正处于上观音阁内,此井或为圆通寺古罗汉井的遗存。


  二、古井造型

  井台用水泥米石砌成六边形,井体呈圆形,井壁以青砖垒砌,口径54cm,往下直径逐渐增大。


  三、传说故事

  本地居民流传着一则此井的传说故事。当年,巴蛇在洞庭湖兴风作浪,导致湖畔居民苦不堪言,不敢到湖边取水,因此流离失所。

  居民为解除这一痛点,便祈祷观世音降世救助。观世音感其执念,便下凡助力,通过慧眼观测,发现该地某处有灵气闪现,便托梦当地居民在此打井。居民按观世音点化,凿地为井。井打成后,用水难题迎刃而解,无论巴蛇如何作祟,再也奈何不了当地老百姓。


  为了纪念观音仁心,人们便将此井命名为观音井。

  四、凿井故事

  岳阳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层结构,让巴陵古地成为了临湖临江的“大水之城”,但古岳州就是缺水,不是因为没水,而是因为取水不便。


  岳州的城垣建在紧邻湖边的岗丘之上,与水平面垂直距离平均近30米,上下都是陡坡,这些连续的岗丘小山丘,也叫“巴丘”,城池所在的山体石质坚硬,洞庭湖水很难通过岩石层浸漫到城内。再加上周围没有高山,没有有效的自然集雨面积,无法形成河流和水库,也没有形成水循环系统。而组成城市的山体都是尚未风化的页岩,坚硬并且体量庞大,深切于洞庭湖中,土壤、山体水含量极低,不可能随意造井取水。

  居民居住在临湖的岗丘上,或者因山岭阻隔的观音阁、三教坊、梅溪桥一带,因下湖取水比较麻烦且水质浑浊,于是有了凿井取水的想法。


  民国时期,居民下湖挑水的场景

  清嘉庆三年,巴陵知县陈玉垣在他的私人日记中写过一首诗:“巴陵城外云水浮,巴陵城内水不足,楼下肩摩担汲去,瓮贮瓶藏供饮沐。”真实记录了当时百姓为水而忙碌的情景。

  凿井取水,成为了老岳州人孜孜不倦的追求。

  岳州凿井是很神圣的,不可能随便选择一块地方就开挖,必须要由专业的风水师罗盘定向,八卦择吉,才能看土选地。其实就是根据山岩走向,在低洼处选择树林茂盛之地,寻找清润潮湿之处,再开石造穴,集水成井。

  水井形成后,因为取水方便,周围的人群围井而居,慢慢有了人口聚集小社区雏形,进而形成了“市井”。老岳州的原始街区基本上都是因古井而形成。


  2019年拍摄的观音井

  据岳阳著名文史专家邓建龙先生介绍,1957年6月,原岳阳县建设科曾对岳阳老城区古井资源进行过详细调查,并绘制有《岳阳县城水井布置图》,这些水井大部分集中在城南一带。随着城市发展,这些水井几乎全部消失,只留下了一些地名。目前还剩下的古井有3口:桃花井、观音井、玉清观井。其中桃花井在郭亮社区,观音井位于观音阁邓家湾巷内,玉清观井仍然在玉清观巷子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