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行业动态

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 街区制建设专家谈之三:开放破瓶颈 多元激活力

来源:省住房建设厅 发布时间:2016-03-01 09:42

“保持城市的活力和繁荣,是目前全球共同努力的方向,大家都希望能够实现这个目标。”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石楠说,从保持城市活力的角度来看,近日颇具争议的“推广街区制,逐步打开封闭小区和单位大院”的思路十分正确。

“封闭小区固然有其自身优点,满足了人们的某些心理需求,但是,城市大量建设这种小区,就会肢解城市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就会影响城市的交往、交流,损害城市活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认为,推广街区制,是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阶段,我国城市的发展速度很快,保持城市活力的问题没有得到普遍重视。但是在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出现城市功能和经济形势的衰退问题,究其原因,就是城市缺乏活力。

保持城市活力,必须要靠多元化。“小街区、密路网,是实现城市多元化的基本思路,这是全球公认的观点。”石楠解释说,小街区、密路网,不仅提高了道路的通达性,还增加了临街面,这就等于增加了多元经济的可能性,也为文化多元性创造了条件。

城市必须要有级配合理的路网系统和人性化的街道空间。杨保军指出,街区就应该具备居住、商业、文化、交流等多元化的综合性功能,既方便居民生活、促进交往,又有利于激发多样性活动,培育创新的氛围。街道是城市的宝贵财富,临街面的增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繁荣经济、孕育本土文化、提升城市魅力。

“金角银边草肚皮,土地经济学的原理其实和围棋一样,街角最值钱、临街面很值钱,里面不值钱。”石楠说,尺度过大的街道,会使生活性道路逐渐变为交通性道路,而在交通性道路的沿线,很难形成繁荣的商业氛围。“要保证城市的繁荣和活力,我们就必须营造出让人‘停得下来、走得起来’的道路。”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要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最简单的方式也是多元化。

封闭的小区,彼此之间缺乏顺畅的沟通和交流,容易造成居民相互之间的不信任与冷漠,导致社会关系紧张,造成安全隐患。杨保军认为,打开封闭的小区,就是架设心与心连接的桥梁和纽带,营造互信、互助、互爱的新风尚。

在国际上,开放空间的多与少、优与劣,一直是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空间即社会,空间形态折射出社会价值取向,人们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来营造空间,反过来,空间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价值取向。”杨保军指出,开放的时代需要用开放的心态去迎接,也需要开放的空间来响应,一味通过封闭小区来建设“安全孤岛”,不可能建成幸福家园的城市。

当然,新生事物刚出现时,总有一个被认识和被接受的过程。“只要这个新生事物能展现出生命力,大家就会逐步接受。”杨保军信心满满地说,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方案和政策,一定能够稳步推进街区制,让大家逐渐认同逐步打开封闭小区和单位大院的思路。“因为,推广街区制,逐步打开封闭小区和单位大院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建设一个多元、开放、共享的现代化城市,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16.03.01 记者 林培